.
.
修行與持戒(即刻開悟之鑰第九冊:六)~之二
.
如果真正想瞭解天命,真心想成為一個單純的工具,
.
利益人類和世界,那我們就要淨化自己的身、口、意,
.
要吃素守戒。 清海無上師講於美國奧勒岡州波特蘭
.
1991年3月3日 .....六祖慧能是從古至今最出名的一位禪師,
.
他修行的時候也吃素。當他躲在獵戶隊裏,十六年必須跟獵人住在一起,
.
在這種情況下,他仍然吃素。有些獵人問他為什麼不吃肉,
.
他說:“因為我的肚子消化不了肉”。當時六祖慧能的師父
.
(五祖弘忍)已經印證他為禪宗六祖,但還未到出來弘法的時機,
.
所以他只好隱身在森林裏。 那個時候六祖慧能已經開悟了,
.
也繼承了衣缽,但是依舊堅持吃素,因為要保護生命、
.
要保護法脈。我們還沒有開悟,不可以說不執著素、
.
不執著葷,連已經開悟而且領了衣缽的人還堅持吃素,
.
而且那個時候慧能是和打獵的人生在一起,不是因為住在寺廟,
.
會有信徒來看他,才必須守戒做榜樣,讓別人不要麻煩他,
.
或是怕被師父罵、怕受到信徒批評,你們懂嗎? 反倒是那些住在寺廟,
.
本來應該吃素的人,往往會找理由不吃素。但是六祖慧能躲在森林裏十六年,
.
跟那些認為吃肉是很平常的人住在一起,卻仍然堅持守戒吃素。
.
從這裏我們可以知道:吃素是對修行非常有幫助的事情,
.
如果想要達到究竟的果位,吃素是不可或缺的條件。
.
若是只想達到普通的果位,開悟到某一個有限的程度而已,
.
那我們吃什麼都可以,喝什麼都沒關係。 淨化身口意,
.
成為單純的工具 如果我們想要接受一個更高等、更清淨的境界,
.
就應該淨化自己的身口意。比如一條水管,不管乾淨或骯髒,
.
只要接上水源,都會有水流出來。然而要是水管不乾淨,
.
喝多了身體會有問題;如果是一條非常乾淨的水管,
.
流出來的水不用煮就可以喝,又不會傷害到身體。
.
同樣的道理,我們能具有寶貴的人身,是一件神聖美好的事情。
.
如果我們給身體帶來障礙,把它弄髒,那些原本從身體散發出來,
.
加持這個世界的神聖泉源,將會被蒙蔽、呈現灰暗,利益會減少,
.
有時甚至會有害於這個世界。 如果真正想瞭解天命,
.
真心想成為一個單純的工具,利益人類和世界,
.
那我們就要淨化自己的身、口、意,要吃素守戒,
.
然後透過我們身體散發出來的任何氣氛才會乾淨。
.
不然就像那個還沒洗乾淨的水管一樣,雖然有水流出來,
.
看起來也像別的水源一樣,卻沒有達到真正的潔淨。
.
例如你們以前吃葷,然後改吃素,就可以感覺素和葷的不同,
.
至於從來沒吃過素、一直吃葷的人,沒有體會光是爭論,
.
也不會有結果。師父在這裏所說的吃素並不是強迫性的,
.
而是自願自覺,了悟吃素是一件平常的事情,是一種需要,
.
以一種發自內心的興趣來吃素,那樣才行。
.
不過師父知道有些人是“被迫”吃素的。比如有幾個悠樂難民,
.
在大海上漂流時因為太餓,就祈求觀音菩薩:
.
“如果孩兒能夠上岸,前去第三國家,孩兒將努力吃素一年,
.
或是兩年……” ,後來到了第三國家卻又不願意完全吃素,
.
所以又祈求:“以前發的願不算,請讓孩兒每個月吃素一次,
.
吃完一年好了。”結果卻連吃半天素也做不到。 昨天師父剛到,
.
大概半夜十二點,跟同修談話,有一位女同修對師父說,
.
當她還沒有遇見師父以前,她也有吃素,但每個月只吃兩次,
.
三十和初一,還對朋友誇耀自己吃素,並叫人在那兩天提醒她十二點,
.
就立刻吃葷。後來遇到了師父,又讀了師父的書,
.
她才明白為什麼要吃素,內心自然覺醒。現在看見肉也不再想吃,
.
甚至還怕肉的味道,聞到會想嘔吐,不舒服。 所以你們不要說,
.
成佛以後看見肉食就像看見素食一樣,不是如此,
.
即使見到肉也不動心,但不會指責別人,不擺吃素的架子,
.
不會站在那裏罵別人吃葷。我們不應該強迫別人接受我們喜歡的東西,
.
不要故意讓別人知道我們吃素,這裏態度會使別人感到不舒服。
.
以一種發自內心的興趣吃素,那樣才行。 “不思善,不思惡”的境界
.
並不是說壞的事情就是好,好的事情就是壞,對於那些已經成佛或開悟的人,
.
壞就是壞,好就是好,只是壞也不管它,好也不管它,
.
不在那裏分別,明白嗎?好的事就表揚,贊歡那些跟著做的人;
.
壞的事就讓它自然,誰要跟著做壞事也不管他,
.
不會刻意做什麼事情去改變他們,只是講解道理,
.
在道德戒律上指引他們,這樣才是不思善、不思惡。
.
並不是達到“不思善、不思惡”的境界,就可以去做惡事。
.
已經不善不惡了,怎麼可能做惡事?有很多人誤解佛經,
.
認為修行的人應該既不執著善也不執著惡。如果不執著善、
.
不執著惡,為什麼佛教戒律會明白規定不殺生、不偷盜、
.
不妄語、不做壞事、不喝酒、不吃肉?釋迦摩尼佛也明確教導門徒,
.
什麼是善道什麼是惡道。佛教信徒要修行十善,天主教徒要守十戒,
.
這樣怎麼能說“不思善、不思惡”? “不思善、
.
不思惡”是指那些已經超越世間善惡常情的人,
.
他們看世事就只是看而已,不動心批評、咒?或攻擊。
.
他們只用愛心、用邏輯,解釋給有緣、想聽、想跟隨的人,
.
這樣才算是“不思善、不思惡”。能做到“不思善、不思惡”,
.
必須是已經達到佛菩薩境界的人,自己的心平靜,
.
看世間一切善惡都不動心。 已經知道善惡只是因果報應,
.
所以不會衝動地批評殺人的人,也不會可憐被殺的人。
.
他們只勸說不應該殺人,勸被殺的人不應該怨恨,
.
但他們心裏明白一切都是因果,規勸他們以後不要再互相殘殺,
.
以免深陷因果而不能自拔。他們的心不偏向被殺者,
.
也不怨恨殺人者,這才叫“不思善、不思惡”。 “不執著善、
.
不執著惡”,並不是說不分善惡,胡亂做,去煽動、宰殺、
.
搶劫。佛的世界不執著善惡,我們還沒得到這個境界,
.
就不應該亂解釋,讓別人跟著誤解。自己誤會已經非常糟糕,
.
更何況把自己錯誤的概念講給別人聽,用各種方法讓別人跟隨自己。
.
倘若別人是自然來跟隨我們,還不嚴重,如果故意用極端、
..
強迫或欺騙的方式,影響別人跟隨相信,業障就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