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灣各鄉鎮地名由來 2
15七股 地名由來有二說:
1.七股原稱為七股寮,清道光年間有十六股首招佃開墾此地。
七股寮即當時由七股首招來的佃戶所築茅寮的地方,後來發展為村莊。
2.據傳此地形成海埔新生地後,有從福建省來台的七名移民,
他們連袂前來共同墾殖一魚場,名曰「七股塭」,此後就一直沿稱「七股」。
(臺南縣鄉土教材,民84,臺南縣政府 出版)
16將軍 清康熙二十二年,施琅將軍平台有功,
清廷將本鄉內的荒埔地,賜予施琅為世襲之業地,所以得稱。
17北門 北門舊名北門嶼,此地以前是倒風港大潟湖內一濱外沙洲,
因其在北方倒風港門戶處之沙洲,所以得名。另有二說為:
它位居臺灣府北方而得名。
它與青峰闕北方出入口有關。
(臺南縣鄉土教材,民84,臺南縣政府 出版)
18新化 新化舊名大目降,是西拉雅平埔族(SIRAYA)的古地名,
為平埔族大目降社聚居之地。明永曆十五年(西元一六六二年),
鄭成功討平大目降社,且將本地規劃為承天府所管轄之新化里,
其含意就是取「新歸化之番社」。清朝時設大目降庄,
後來漢人移入,日趨繁榮,就改名稱為「大穆降街」。
日本統治台灣時,改名為「大目降街」。民國九年,地方制度修改,
大目降街改為新化街,是新化郡行政所在地。光復後正式定名為新化鎮。
(臺南縣鄉土教材,民84,臺南縣政府 出版)
19善化 由於明鄭時期,本地是屬於『善化里西堡』,
民國九年時,將舊稱『灣裡』改為『善化』。『灣裡』
是從本地西拉雅族目加溜灣社沿用而來的。
20新市 地名由來有二說:
1.相傳十七世紀荷蘭人佔據台南安平時,將原居住於該地之西拉雅族人,
遷移創建之新社址。
2.相傳三百年前,山內方面的居民,運搬產物往台南府販賣,
常在此地樹下休息,苦於無處購買食物果腹,乃鼓勵新港住民(即新和村、社內村)
到此地零售食物,以便利往來商客,而後漸漸聚集成一條小街市頭,因此稱之為「新市」。
(臺南縣鄉土教材,民84,臺南縣政府 出版)
21安定 本地原稱為『直加弄』,這是譯自當地西拉雅族目加溜灣社之屬社的社名。
民國九年時,依據本地在清代時,屬於『安定東里』,便改稱為『安定』。
22山上 山上舊稱為『山子頂 』,係因本鄉屬於丘陵地形,
境內分佈著許多的小山丘,聚落多建立在小山丘上,
故稱為『山仔頂』,後來則改稱為同義的『山上』。
23玉井 玉井在荷蘭占領及清代稱「大武瓏」,
是曹族四社熟番-醮吧年社、芒子芒社、宵里社
及今楠西鄉的茄拔社等原住民所住。民國九年才以「醮吧年」
Tapani的日語近似音「玉井」(日語Tamai)來稱呼本鄉,而沿用至現在。
(臺南縣鄉土教材,民84,臺南縣政府 出版)
24楠西 本地舊稱為『茄拔』,這是出自阿里山 四社群中『茄拔』社之社名,
後來則改稱為『楠西』,這是因為本地在清代時是屬於
『楠梓仙溪西里』,後來便將其簡寫成『楠西』,而成為本地之地名。
25南化 本地舊稱為『南庄』,民國九年時,乃取南庄之『南』
與其所隸屬『內新化南里』之『化』,拼成『南化』。
而『南庄』則是相對於對岸的北寮,位於北寮南方之村落,即稱為『南庄』。
26左鎮 『左鎮』地名之由來,是因為明鄭時期,
設侍衙駐兵於轄內之左隅,故稱「左鎮」。
(臺南縣鄉土教材,民84,臺南縣政府 出版)
27仁德 仁德舊稱為『土庫』,係指以竹子編成並塗上泥土的庫倉,
這種庫倉是用來儲藏穀子的,由於本地有許多土庫,故有此稱。
民國九年時,改以明鄭時期本地所設之『仁德里』為名而改為『仁德』。
28歸仁 本地舊稱紅瓦厝,乃是鄉民多以紅瓦覆屋頂而得名。
明鄭時期,因鄭氏勸導歸化,並設歸仁里。光復後改為「歸仁鄉」。
(臺南縣鄉土教材,民84,臺南縣政府 出版)
29關廟 此地原名「香洋」,因種植香洋得名。
後因境內關廟村20號之山西堂,奉祀關聖帝君,故命名為「關廟」
(臺南縣鄉土教材,民84,臺南縣政府 出版)
30龍崎 本鄉名稱由來是在民國九年時,從鄉內的龍船
(龍船村)及崎頂(崎頂村)兩地名中,各取一字併成庄名,光復後沿用至今。
31永康 永康舊稱為埔姜頭,因為以前此地未開墾時,為埔姜樹蔓生之荒埔,
所以得名。明鄭成功時為部將林、黃等員駐屯之地,稱「永康里」。
日據時地名大改革,乃以明鄭時期本地隸屬「永康里」,
改稱「永康庄」。光復後改庄為鄉,民國八十一年改制為永康市。
(臺南縣鄉土教材,民84,臺南縣政府 出版)
高雄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1鳳山 鳳山舊稱為『下坡頭街』,後來稱為『埤頭街』。
由於境內有一弧列狀隆起的珊瑚礁台地,稱為鳳山,
所以清代取山名為縣名,稱為鳳山縣。
2林園 本鄉原稱為『林子邊』,因在今日林園、東林二村境內,
曾是森林茂密之地,早期移民在其邊緣處建村,所以得名。
民國九年改稱為林園,光復後沿用至今。
3大寮 清廷曾將此地一帶之荒埔,賜予平台有功的施琅將軍,
以為世襲業產。於是施家招來大批佃農入墾,可能初墾時曾築有大型茅寮於此,
所以得稱。另有一說:本地在康熙時百姓聚集休息的場所可分為
「溪埔寮」、「潮州寮」、「頂大寮」、「下大寮」等四座,
日後,將四寮合而為一,改稱「大寮」。
(吳國華等,國民小學社會科鄉土教材之研究-認識高雄縣,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發行,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出版)
4大樹 大樹舊稱為大樹腳,相傳在明鄭時期有一將領逐退原住民,
屯墾於此,因為在大樹之下建村莊,因而得名。
5仁武 本地在明鄭時期實施屯田時,派駐仁武鎮於此,因而得名。
6大社 大社以前是平埔族西拉雅族馬卡道支族阿加大社社址,
明鄭時期被鄭氏屯兵所驅散,而遷往屏東林邊鄉。
民國四十年由於本鄉經濟、文化、交通等均以大社為中心,故取名大社。
(吳國華等,國民小學社會科鄉土教材之研究-認識高雄縣,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發行,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出版)
7鳥松 地名由來有二說:
1.鳥松舊稱為鳥松腳,清康熙中葉移民入墾於此地,
在鳥松樹(赤榕)下建村莊,所以得稱。
2.原名為「鳥松腳庄」,因昔日,鳥松國小附近,
有一棵高大茂盛的鳥松古樹,常被往返行人及商旅視為休息地點,
故得名。後改為「鳥松鄉」。
(吳國華等,國民小學社會科鄉土教材之研究-認識高雄縣,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發行,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出版)
8岡山 清康熙年間,閩籍移民入墾於此,當時這一帶為菅茅密生之地,
故初墾時稱為『竿蓁林街』。到了清乾隆年間重修府志時,
記載有阿公店之名,皆認為有一老翁所開店鋪,故得稱。
後來因境內有小岡山、大岡山二隆起之珊瑚礁地形,所以改稱為岡山。
9橋頭 橋頭在清康熙年間叫做『小店仔街』。後來乾隆時期修志,
其中記載:『小店子橋,俗稱橋子頭 』,便以『橋子頭 』取代原來
『小店子街』的稱呼。
10燕巢 今燕巢內東燕、西燕二村舊稱為『援巢中』,
安招村為『援巢右』,是明鄭時期援剿中鎮與右鎮屯田舊址,
故原名「援剿」。燕巢為『援剿』之諧音字。日據時期,
日人因同音異義,乃改「援剿」為「燕巢」,沿用至今。
(吳國華等,國民小學社會科鄉土教材之研究-認識高雄縣,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發行,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出版)
11田寮 田寮一帶曾是明鄭時期援剿中鎮屯墾地域。
到了清乾隆末年更有移民入墾於此,因為在墾成之田中築寮成莊,所以得稱。
12阿蓮 清康熙末至乾隆年間,有一楊姓墾首招募大批移民分地開墾,
形成阿蓮中路、岡山營等莊。其中『阿蓮』可能出自平埔族
西拉雅族社名之譯音地名。另有一說:本鄉古名「阿嗹」。
民國三十五年時,楊玉山先生提議本鄉為佛教聖地,
而佛家認為阿蓮是彌陀佛居住的淨土,為配合地方特色,
宜將地名的「嗹」字改為「蓮」,經鄉務會議通過,便正式定名。
(吳國華等,國民小學社會科鄉土教材之研究-認識高雄縣,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發行,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出版)
13路竹 路竹原稱為半路竹,因為以前此地居於大湖街
(今湖內)與阿公店街(今岡山)之間交通必經地,地當半路上,
又有茂盛的竹林,所以得稱。
14湖內 地名由來有二說:
1.因為境內有一大湖沼,在湖岸內建莊而得名。
2.地名由來是取長治(現大湖方面)、文賢(現圍子方面)兩地區名含義而定。
(吳國華等,國民小學社會科鄉土教材之研究-認識高雄縣,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發行,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出版)
15茄萣 本地因為在一大潟湖外側砂嘴上,且為茄萣樹茂生之地,因而得名。
16永安 本鄉舊稱「永安仔」,乃因鄉內原設有「新永安仔塭」及
「舊永安仔塭」魚塭,寓有永保平安之意,故建鄉之時,
地方士紳乃決定以「永安」為地名。
(吳國華等,國民小學社會科鄉土教材之研究-認識高雄縣,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發行,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出版)
17彌陀 地名由來有二說:
¬ 相傳明鄭時本地供奉「阿彌陀佛」,故得名
古稱「瀰羅港」,據中研院研究,應為平埔族語言。
(吳國華等,國民小學社會科鄉土教材之研究-認識高雄縣,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發行,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出版)
18梓官 地名由來有二說:
1.梓官地名之由來,似與修造船隻的官匠有關。
相傳因修補軍船的官匠聚集於此而有此名。
2.明鄭成功渡台後,本地以王梓的勢力最大,
而昔日凡有權勢聲望的先民,均在其名後加一「官」字,
以示尊敬。故居民尊敬王梓為「梓官」,故得名。
(吳國華等,國民小學社會科鄉土教材之研究-認識高雄縣,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發行,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出版)
19旗山 旗山原稱蕃薯寮 ,因為初期移民築寮於此,
並從事種植蕃薯,所以稱為『蕃薯寮 』。民國九年,
因其東北方有旗尾山 ,狀似清代蛟龍旗,所以改稱為旗山。
20美濃 美濃舊稱為『彌濃』,其地名之由來,有一說為,
美濃地方過去的先住民是曹族四社之一『美壟族』的分布之地。
或有可能取自平埔族『瀰力社』與溪名『荖濃溪 』,各取一字併成地名。
清雍正十三年,有林姓兄弟來此開墾,籌建土地伯公廟,
其開基碑文上有「瀰濃」等字樣,後定庄名為「瀰濃」,
意謂該地以水為源,汲用不息之意。甲午戰後,
在台日本人因懷念山明水秀的日本故鄉美濃,
遂將「瀰濃」改稱為「美濃」。
(吳國華等,國民小學社會科鄉土教材之研究-認識高雄縣,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發行,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出版)
21六龜 地名由來有二說:
¬ 六龜舊稱為六龜里,六龜里源自曹族四社番芒子芒番社名之譯音。
民國九年改稱為六龜。
因前後山巖相對,成為六個山巖,狀似龜形,故稱之。
(吳國華等,國民小學社會科鄉土教材之研究-認識高雄縣,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發行,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出版)
22甲仙 甲仙舊稱為甲仙埔,是阿里山 四社番大武壟頭社人所建。
此一帶先住民為傀儡番,甲仙埔似出自傀儡楠梓仙之埔地的縮讀,
詳細地名由來有待查證。
23杉林 杉林舊稱為山杉林,
由來乃因為此地原始景觀為山杉蓊蔚成林之地而得名。
24內門 內門舊稱為「羅漢門」,又稱「羅漢內門」。由來有二:
¬ 「羅漢門」原為平埔族語譯而成:羅漢門之『羅漢』
是譯自馬卡道族之稱呼烏山山脈以東至楠梓仙溪一帶之地。
清代在此地派兵駐守,乃為『門』之由來。羅漢門又以二仁、
楠梓仙溪分水界上之大崎,分以東為羅漢外門里,以西為羅漢內門里,
本鄉名由此而得。
因有鴻儒避居其地,故取名「羅漢門」
(吳國華等,國民小學社會科鄉土教材之研究-認識高雄縣,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發行,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出版)
25茂林 地名由來有二說:
1.茂林原稱『芒子社』(蚊子社),原義不明,
後來可能以樹林茂盛而借為地名。
2原名「多納鄉」,為日語「老子」的譯音。
民國四十六年,奉命改為「茂林鄉」。
(吳國華等,國民小學社會科鄉土教材之研究-認識高雄縣,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發行,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出版)
26桃源 本鄉原名雅你鄉(aini),布農族語為
「廣大」之意。民國四十六年,奉令改為桃源鄉。
寓世外桃園之雅稱。
(吳國華等,國民小學社會科鄉土教材之研究-認識高雄縣,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發行,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出版)
27三民 本鄉居民以布農族為主,並有少數曹族與排灣族的居民。
在光復後,本地才設鄉,由於境內有民權、民族、民生三村,
皆冠有『民』字,寓有『三民主義』的政治理想,故將此地命名為『三民』鄉。
屏東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1.屏東 屏東市昔稱「阿猴」,是原住民方言諧音;
後來又成為平埔族阿猴社民的部落,所以也稱「猴社」、
「阿猴寮」。又由於全市的地形好像一隻坐著的猴子,
故稱「阿猴」,日據時期因猴字不雅而將「犬」部改為
「糸」部。後來發現此地是位於高雄半屏山之東,
所以按照位置來取名為「屏東」。
(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31)
(屏東縣政府編,民84,屏東縣國民小學鄉土教材)
2.潮州 清雍正四年(西元1726年)廣東省潮州府住民進來開發,
為了紀念他們的老家,故沿用其名,稱此地為「潮州」。
(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45)
(屏東縣政府編,民84,屏東縣國民小學鄉土教材)
3.東港 古稱「東津」(津指海邊的意思),原本是平埔族
「放索社」群居地,明末清初渡海而來的先民漸漸增多,
和福建生意往來興盛,而當時帆船停靠的港區就在百姓定居地東邊,故稱「東港」。
(屏東縣政府編,民84,屏東縣國民小學鄉土教材)
另有一說:由於位居大陸「東」方的海「港」,故稱「東港」。
(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52)
4.恆春 舊名「琅喬」,原意是本地出產的一種蘭科植物,
也是排灣族稱呼。清同治十三年(西元1874年)牡丹社事件後,
沈葆楨親自到此巡視,見此地氣候涼爽,四季如春,故奏准設縣,取名「恆春」。
(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62)
(屏東縣政府編,民84,屏東縣國民小學鄉土教材)
5.萬丹 地名由來有二說:
1.據說在清同治年間,兩岸商船在萬丹小溪(今大湖橋)附近貿易,
成為內港並形成萬舟景觀,就以「萬舟」為名。後來因為高雄港 、
東港先後成港而沒落,盛況不再,將「舟」改為「丹」取名「萬丹」。
(屏東縣政府編,民84,屏東縣國民小學鄉土教材)
2.本地早期屬於西拉雅平埔族居住地,「萬丹」
一名可能是當年平埔族Moanun社和Paugdaudang上下淡水兩社的合稱。
(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249)
6.麟洛
早期屬西拉雅平埔族生活領域,可能當時有平埔「麟洛」社,
清廷記為「玲路」。清康熙年間嘉應州徐俊良先賢來此開墾,
在開設水圳時發現大烏龜,地理師說:出現大龜的地方一定有麒麟,
這裡是麟趾呈祥的好地方,就取地名為「麟落庄」,後來改稱為「麟洛」。
(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243)
(屏東縣政府編,民84,屏東縣國民小學鄉土教材)
7.九如 相傳最初是由九戶人家遷來此地定居,早期稱為「九塊厝」,
後因有感「九塊」不雅,取三多九如之意,改為「九如」。
(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273)
(屏東縣政府編,民84,屏東縣國民小學鄉土教材)
8.里港 地名由來有二說:
1.原名「過港仔」,相傳在清康熙年間,有一名叫「阿里」的年輕人來此謀生,
以販賣冷飲為生,商業逐漸的繁榮,人口增加,乾隆年間就稱此處為「阿里港」,
民國九年日人改稱為「里港」。
(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76)
(屏東縣政府編,民84,屏東縣國民小學鄉土教材)
2.本地舊稱為『阿里港』,在漢人及平埔族尚未移入之前,
曾有傀儡番(魯凱族)居住於此,在漢人移民入墾後,
便譯『傀儡』音為『阿里』,再加上本聚落建在隘寮溪之南,
故拼成原地名為『阿里港』,後來則改稱為『阿里』
9.鹽埔 本鄉是介於山地與平原之間的一片草埔,
原本是平埔族居住地,明朝福建省葉唐山來到此地,用十台車的食鹽,
外加一車煙酒火柴交換這片土地,
又因為當時介於平地之間的草原地帶常被稱為「埔」,故命名為「鹽埔」。
(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86)
(屏東縣政府編,民84,屏東縣國民小學鄉土教材)
另有一說:清代時這一帶溪埔地含鹹重,
故稱本地為『鹹埔莊』,後來才改稱為『鹽埔』。
10.高樹 本地原名「大車路」,因為高樹路寬,
可同時容納多輛牛車行走。
地名由來有二說:
1.舊時庄頭有一株木棉樹,樹身高大,
形狀就如一個大車蓋故取名為「高樹」。
2.漢人開墾初期,在「高」位河階處建立聚落,
又因此地屬於河川網路縱橫區,水量充沛長滿高大的「樹」林,故稱「高樹」。
(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95)
(屏東縣政府編,民84,屏東縣國民小學鄉土教材)
11.萬巒 地名由來有二說:
1.先民初墾時,見大武山翠峰綿延如「萬」座「巒」峰,遂以此命名。
(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31)
2.清代時期此地隨處可捉到鰻魚,民眾乃稱此處為萬鰻,
後因「鰻」與「巒」客家語發音近似,慢慢就成為「萬巒」。
(屏東縣萬巒鄉公所編印,屏東縣萬巒鄉簡介)
12.內埔 本地早年是一片茂密的森林,
來開墾的先民首先在森林中間開闢出一片旱田,
客家話稱為「埔」,又因在森林裡,故稱為「內埔」。
(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300)
(屏東縣政府編,民84,屏東縣國民小學鄉土教材)。
『內埔』是指在內方之未墾埔地,本地在清康熙年間,
由閩、粵籍移民墾成。
13.竹田 地名由來有二說:
1.本地以前有一條街道,路旁商家囤積商品於此,
所以稱為「屯物」。日治時期改為「竹田」,竹是農村,田是農田,
本鄉因為是竹園多於水田的鄉村,故改名為「竹田」。
(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31)
2.本地原稱為『頓物潭』,昔有池沼,是住民丟棄廢物之處,
故有此稱。民國九年時,改稱為竹田,係日式地名。
14.長治 本地屬西拉雅平埔族居住地之一,明清及光復時期漢人大批移入,
在光復之前稱為『長興庄』。『長興』可能是當初拓墾時之墾號,
光復後為期盼「長治久安」,故稱「長治」。
(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279)
15.新埤 清代客家漢人在此建立人工蓄水池「埤」以利耕種,
在埤的前方建立新的聚落叫做「新埤頭」,
與內埔鄉之老埤南北相互對稱,日據時期去「頭」簡稱
「新埤」。另一說為「新埤」取名自新築埤頭以灌溉的意思。
(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127)
(屏東縣政府編,民84,屏東縣國民小學鄉土教材)。
16.枋寮 早期此地林木茂盛,而且出產高貴的「檀木」,
俗稱「枋仔樹」。清初開墾的先民砍樹木搭工寮暫住,
後來漸漸形成聚落,「枋寮」就是如此命名,
其意為用木板搭建工寮居住的地方。
(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133)
(屏東縣政府編,民84,屏東縣國民小學鄉土教材)
17.新園 明末福建黃上房等人渡海來此,將高屏溪旁原野開墾為田園,
至清乾隆年間,多已墾成,並形成各村莊,
因為建庄於新闢成之園(旱田),故稱之為『新園』。
(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138)
18.崁頂 本地地勢高亢,四周地勢低平,有河水流過,
雨季常淹水,只有此處免於水患,就將此處取名「崁頂」,
取其地勢高適合居住的意思。
(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150)
(屏東縣政府編,民84,屏東縣國民小學鄉土教材)
19.林邊 早期是林木茂盛的原野,所以取名「林仔邊」。
先民進入開墾,在「林」區「邊」緣建立部落,日據時期以「林邊」統一稱呼本鄉。
(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158)
(屏東縣政府編,民84,屏東縣國民小學鄉土教材)
20.南州 本鄉位於屏東「溪洲」溪「南」岸的地帶,
原名叫「溪州」,隸屬於林邊鄉,後來分出成為溪州鄉,
因台灣太多地方稱溪州,加上位於台灣南端,故改名為「南州鄉」。
(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311)
(屏東縣政府編,民84,屏東縣國民小學鄉土教材)
21.佳冬 本地原稱六根,開拓最初周圍很多茄苳樹,
所以又叫「茄苳腳 」,日據時期簡化地名時,由於臺語
「茄苳」與日語「佳冬」相近,故改名為「佳冬」。
(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320)
另有一說:佳冬原稱為『茄苳腳 』,是來自本地馬卡道族之茄藤社,
因為茄藤與樹名『茄苳』近音,乃變更為慣稱的地名
『茄苳腳 』為本地之地名,在民國九年時,才更改為『佳冬』。
22.琉球 相傳清乾隆二十年(西元1755年)有住打狗港
(今高雄港 )人李月老,來到島上開墾並從事漁業,
孤島好像一個浮沈的球,面積又小,故稱「小琉球 」。
民國九年日人簡化為「琉球鄉」。
(屏東縣政府編,民84,屏東縣國民小學鄉土教材)
23.車城 地名由來有下列說法:
先民為了要抵禦原住民攻擊,就用載農作物的牛車圍繞成牆用以築城,
於是大家就稱此地為「車城」。
有一次先民路經此地突然遭原住民襲擊,大家就用牛車圍成一個城堡來抵抗,
終於戰勝,為了紀念就稱此地為「車城」。
原住民因為常侵襲先民,所以他們在沒有築城的北面堆積木材做城防,
後來怕被燒,就改用牛車數十輛佈置在外,於是就叫此地為「車城」。
(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184)
(屏東縣政府編,民84,屏東縣國民小學鄉土教材)
24.滿州 原名「蚊蟀埔」,是排灣族所住。因為原住民打獵收獲很多,
吃不完只好丟棄在原野上,久而久之造成臭氣難聞,
排灣族臭氣譯音即為「蚊蟀」。後來因字義不雅而改為「滿州鄉」。
(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294)
(屏東縣政府編,民84,屏東縣國民小學鄉土教材)
25.枋山 相傳古時枋山村附近有座山突然崩裂,乃命名為「崩山」,
後來因為不雅,就用閩南語諧音「枋山」代替。
(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203)
(屏東縣政府編,民84,屏東縣國民小學鄉土教材)
(屏東縣枋山鄉公所編印,屏東縣枋山鄉簡介)
26.三地 原地名為「音斯笛摩兒」,屬於魯凱族『三地門 』社的聚落,
『三地門 』是漢譯音,以前亦做『山豬毛社』。光復後,本地設鄉,
便取名為『三地』鄉。
(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208)
(屏東縣政府編,民84,屏東縣國民小學鄉土教材)
27.霧台 本地原為西魯凱族「傀儡」群「霧臺」社居住地,
魯凱語「霧臺」指許多小社聚集成的大社,光復後獨立為「霧臺鄉」。
(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216)
28.瑪家 本地原為西排灣族「瑪家雜牙雜牙」社居住地,
排灣語「瑪家雜牙雜牙」指傾斜的山坡地,光復後簡稱為「瑪家鄉」。
(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329)
29.泰武 本鄉位於北大武山 和南大武山 之間,由於台東縣已有
「大武鄉」,因此光復後,本地改名「泰武」鄉以示區別。
(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237)
30.來義 本地日據時期稱為來社,含有重義氣、倫理及情感的意思。
光復後為了發音方便而改稱「來義」。
(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237)
(屏東縣政府編,民84,屏東縣國民小學鄉土教材)
31.春日 中央山脈西側山區為排灣族大本營,本地有「喀蘇柏幹」大社,
日據時期由於日語「春日」讀音為「Kasuga」,
與社名相近,便簡化為「春日」。(花松村,民85,
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335)
32.獅子 本鄉內獅村附近有一小山丘,形狀很像獅子,
人稱「獅頭山 」,因為鄉公所位於此,故稱本鄉為「獅子鄉」。
(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229)
(屏東縣政府編,民84,屏東縣國民小學鄉土教材)
33.牡丹 地名由來有二說:
1.由山地話「新保將」翻譯而來,加上本地境內盛產野牡丹,因此稱為「牡丹鄉」。
2.先住民排灣族蘇侉侉羅雷支族「趴立拉力克」牡丹社分佈地,故簡稱「牡丹」鄉。
(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263)
(屏東縣政府編,民84,屏東縣國民小學鄉土教材)
澎湖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1馬公 馬公舊稱為『媽宮』,相傳在明初,移民在今天的正義街十九號創建『娘媽宮』,
為全台最早創建的廟宇,地名刪去『娘』字稱『媽宮』,民國九年改稱為『馬公』。
2湖西 在澎湖島之東,有大武山與尖山,兩山之間為一小盆地,
內有窪地瀦成一小湖,在其東西各有一村,稱為湖東、湖西,湖西之地名由此而來。
3白沙 以白沙島名為地名。白沙島一帶,因佈滿珊瑚砂礫,
陽光照耀下,遠眺就像白沙成環帶一般,所以得稱。
4西嶼 西嶼因位於澎湖本島西方大島嶼而得稱。
今稱為漁翁島,乃是西人的譯音地名。
5望安 望安島舊稱為八罩島,因附近有八個島嶼而得名。
望安原稱為網垵,因為過去漁夫在凹灣處曬網而得名。
近來也有人說,鄭成功由金門率艦隊經七美嶼 ,
遙望八罩島,希望能平安抵達,故得稱。
6七美 七美島以前稱為南天島、大嶼、南嶼等,位於澎湖群島之最南,
因為有七美人貞節故事,所以於民國三十八年,改稱為七美嶼 。
花蓮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1花蓮 在花蓮溪口一帶,由於外海港灣有黑潮暖流由南向北流,
碰到凸出的海岸地,溪水注入和海浪衝擊形成「洄瀾狀」,
漢人見了,就把這處海港叫做「洄瀾港」;
由於台語「洄瀾」和「花蓮」發音相近,清代時雅化為「花蓮港 」,
日據時期簡稱「花蓮」。
(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373)
(苗允豐編,民72,花蓮縣治(卷二)。花蓮文獻委員會出版,頁50)
2鳳林 地名由來有二說:
1.舊稱「馬里勿」,為上坡之意。早期森林茂密,
木蘭繞樹生長就如鳳鳥展翅,漢人來開墾就命名為「鳳林」。
2.另一說法是由於清代屬台東直隸州「奉」鄉,「奉」與「鳳」同音,
且位於「西鳳林山 」東麓地區,南有「鳳」信村,北有「林」榮村,
故位在中間交通要站稱為「鳳林」鎮。
(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395)
(苗允豐編,民72,花蓮縣治(卷二)。花蓮文獻委員會出版,頁59)
3玉里 舊稱「璞玉閣」,一說是阿美族的譯音,意義為灰塵,
因秀姑巒溪 縱貫境內,若久不下雨則溪水乾涸,風吹沙 土灰塵蔽日。
二說是出自「派派可」之譯音,阿美族稱「蕨」為派派可,
本地以產蕨得名。三說為此地大理石就如未磨的「璞」玉「石」,
官兵在此又建立「閣」樓街道,故稱「璞玉閣」。日據時期簡化地名,
因「璞」是未磨之「玉」,故改稱「玉里」。
(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387)
(苗允豐編,民72,花蓮縣治(卷二)。花蓮文獻委員會出版,頁64)
4新城 昔日泰雅族稱新城一帶為「大魯宛」,漢語譯做「哆囉滿」。
清嘉慶年間,淡水廳吳全率領所募到的民眾到此墾荒,
太魯閣社民屢出攻擊,就築城防禦,取名「新城」。
在公文首見是清同治十三年(西元1874年)閩浙總督沈葆楨,
奏准開築台灣後山三路,光緒元年(西元1875年)
羅大春築北路自宜蘭、蘇澳至花蓮,路通後移民在此地建立新聚落,
故命名為「新城」。
(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494)
(苗允豐編,民72,花蓮縣治(卷二)。花蓮文獻委員會出版,頁54)
5吉安 清代此地為阿美族崇爻九社之一『竹腳宣社』的所在地,日據時期稱為
『七腳川社』,後有日本移民於此,稱為吉野村,台灣光復後設「鄉」,
因吉野二字含有日本語意色彩,且為求各族和平共存「吉」祥「安」定,
故稱「吉安鄉」。
(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403)
(苗允豐編,民72,花蓮縣治(卷二)。花蓮文獻委員會出版,頁56)
6壽豐 本鄉舊稱「里鬧」,泰雅語叢林之意,後來為阿美族狩獵地。
清光緒元年(西元1875年)羅大春築北路自宜蘭、蘇澳至花蓮,
在奇萊山 一帶有一小山北側天然湖泊,潭中有許多鯉魚,
壽豐位於鯉魚山 南端,故又稱「鯉魚尾」。台灣光復後取附近的「壽」村
及日據時期日本移民村「豐」田村之壽豐二字,合稱「壽豐鄉」。
(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414)
(苗允豐編,民72,花蓮縣治(卷二)。花蓮文獻委員會出版,頁58)
7光復 這一帶為阿美族馬太鞍 社域,到了民國二十六年,
日人改馬太鞍 為上大和。光復後有鑑於大和為日本上古國名又為其民族名,
於是改稱為光復。
8豐濱 清嘉慶年間,本地居民以阿美族為主,他們社名的漢譯音為『貓公』,
所以往昔此地稱為『貓公』,日據時期是隸屬於鳳林郡新社庄。
光復後因貓公二字地名不雅,又因本鄉東臨太平洋,漁產豐富,
海岸風景宜人,故改名為「豐濱鄉」。
(花蓮縣壽豐鄉公所編印。花蓮縣壽豐鄉簡介)
(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476)
(苗允豐編,民72,花蓮縣治(卷二)。花蓮文獻委員會出版,頁69)
9瑞穗 本地阿美族稱「可可」,意為平原遼闊之意。漢人稱『水尾』,
因為此地位於富源溪、紅葉溪水納入秀姑巒溪 末段,
東入注海的各溪尾之處,所以得稱。日據時期日本移民來此,
鑑於此地稻米農作結穗纍纍,而以日本神社「豐葦原之瑞穗國」的字句改稱「瑞穗」,
祈求豐收。
(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423)
(苗允豐編,民72,花蓮縣治(卷二)。花蓮文獻委員會出版,頁61)
10富里 本鄉開發始於清道光九年(西元1892年),由於地廣人稀,
土壤肥沃,漸漸形成聚落,稱為「公埔」,即指「公有待墾的一片小小平原」,
為平埔族公共牧場。民國二十六年日人以土地肥沃,取「富裕鄉里」吉祥之意,更名為「富里」。
(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434)
(苗允豐編,民72,花蓮縣治(卷二)。花蓮文獻委員會出版,頁68)
11秀林 秀林是太魯閣群泰雅族社名之譯音。
社名原義是菅茅經砍伐燒燬後,再長出幼牙之處。現名除譯其音外,
又寓意『山林之秀』。
12萬榮 萬榮是日據時期的『森阪村』。民國四十七年改名「萬榮鄉」,
地名由來是因為該村在萬里溪南岸,所以取『萬』字,
加吉祥義之『榮』字拼成。(花蓮縣萬榮鄉公所編印,花蓮縣萬榮鄉鄉政簡介)
(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452)
13卓溪 此地原稱「巴內大」,由於當地溪流除大雨外,終年無水,
所以昔日名為「乾溪」。光復後成立鄉治,改名「卓溪鄉」。
鄉名取自布農族中布農族群卓社、卡社群之譯音。
(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486)
(苗允豐編,民72,花蓮縣治(卷二)。花蓮文獻委員會出版,頁83)
台東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1台東 清光緒年間,台灣建省之後,增設直隸州於此,
當初以其位居台灣之東部,故命名為台東直隸州,『台東』之地名便是由此而來。
臺東以前為卑南、阿美族定居之地,清咸豐五年才有漢人與平埔族移入,
道光年間形成聚落稱「寶桑莊」,光復後設鎮「臺東鎮」,民國六十五年升為市。
(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529)
2成功 成功昔稱為『麻荖漏』,是當地阿美族『麻荖漏』社的漢譯社名,
民國九年時,改稱為新港,由來於當地為東海岸輪船重要停泊港之一。
光復後,以其相近之日語讀音,改以吉祥的近音字『成功』為地名。
3關山 本鄉原名「里壟」,由高山族語「ㄉㄧ ㄌㄢˋ ㄉㄧ ㄌㄢˋ」,
即「紅蟲」翻譯成音。民國四十三年更名為「關山鎮」。
因為本地的山勢逼近,就像一個關隘,故有『關山』之稱。
(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549)
4卑南 因為本地為卑南族之卑南社 的聚落,所以稱為『卑南』。
一百八十多年前卑南族大頭目「鼻那來」(Pinara)聰明蓋世,
傳說有漢人血統,建立典章與納稅制度,發展迅速統治臺東縱谷,
又控制附近大族,荷蘭人稱為「卑媽拉」(Pimala),漢人簡稱為「卑南」。
(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564)
5大武 本地原為排灣族巴卡羅群分佈地帶,位在南部中央山脈「大武山」餘脈之南,
所以原稱為『南大武』,日據時期改稱「大武」,而沿襲至今。
(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631)
6太麻里 本地昔稱朝貓籬,其義不明。是太麻里 溪出海口沖積成的肥沃三角洲平原,
「太麻里 」就是原住民土著話,指太陽照耀肥沃的地方。
(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658)
7東河 本地舊稱為『大馬武窟社』,這是由阿美族的譯音轉換而來的漢字,
其意思為『投網捕魚之處』。光復後,以其位在台東海岸山 脈
東側最大河川馬武窟溪 之東端河口位置,而改稱為『東河』。
8長濱 本地舊稱為『加走灣』,是阿美語的漢字譯音地名,
其意思為『守望之處』,在以前清軍來攻之時,阿美族人曾在此瞭望清軍之動靜。
民國二十六年時,因為本地位在海蝕岩台上,其下為石坑溪所形成之沖積扇,
堆積物砂礫連續很長,故改稱為『長濱』。
9鹿野 地名由來有二說:
日據時期日本移民來此開墾種植甘蔗,由於附近有原住民
「鹿寮」社,又多「野」生景觀,故稱「鹿野」。
本鄉昔日為荒野之地,常有鹿群棲息,故稱「鹿野」。
(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586)
10池上 由於本地之東南方有一大水池,因此乃以聚落是位於大水池之西北方,
故稱此地為『池上』。
11綠島 本鄉以島名為鄉名。本島舊稱為『火燒島』,另一舊稱為雞心嶼,
即以該島之形狀類似雞之心臟而名。
火燒島地名之起源有二說:
相傳島上漁民出獵海上,遇風雨常迷失,故經常在山頂燃燒柴火為標識,
遠望之而稱為火燒島。
相傳百餘年前漁船在傍晚歸航時,遠望這座被夕陽染紅的島嶼,就
如熊熊火焰包圍一樣,故稱火燒島。
光復後政府因鑑於名稱不雅,並在島上展開綠化造林活動,所以改稱「綠島」。
(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602)
12延平 本鄉為布農族分佈地,日據時期為關山郡蕃地,
光復後則取收復台灣之民族英雄延平郡王之『延平』為鄉名。
(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644)
13海端 『海端』屬布農族生活圈「海多端王」(Haitotowan)社分佈此地,
故擇音簡稱為「海端」,海拔一千公尺有海端村。
(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635)
14達仁 本地原為排灣族『阿塱衛社』聚居之地,其意思為『聚集』,
即眾多族人,為禦敵需要而逐漸聚集於此。鄉名取自安朔溪出海口平原區的「達仁」村。
(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640)
15金峰 本地舊稱為『虷仔崙』,這是譯自當地之阿美語,其意思為『雞母珠』,
後來日據時期時,日人將『虷仔』,以日語中之同音字『金』代之,
『崙』續用,而拼成『金崙』鄉之地名,後來又更改為金山鄉,
因與台北縣金山鄉重疊,於是又改為現今之『金峰』鄉。
(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651)
16蘭嶼 本鄉以島名為鄉名。蘭嶼原稱為『紅頭嶼』,光復以後,
以其為蝴蝶蘭之產地,故改稱為『蘭嶼』。關於紅頭嶼之由來,
有以本島形狀類似紅頭船隻浮於水上,或云島上山頭夕陽照射時,
遠望之,呈紅色,故有此稱;另有一種說法是,
因為島上之山腹多處有紅土層暴露出,故有此稱。
台北市區地名由來
1萬華 舊名艋舺,亦作「蟒甲」、「文甲」、「莽葛」,
為凱達喀蘭族語MOUNGAR 之音譯,意指獨木舟及獨木舟聚集之地,
其地濱河,土壤膏腴。初僅凱達喀蘭族在此居住,除射魚維生外,
兼以所產苦茗、蕃薯等物,以獨木舟載運至淡水河 上游新店溪,
與漢人交易,遂得「艋舺」之名。
2士林 舊名八芝蘭,康熙四十八年,陳賴章集團亦入墾此區。
至清末,科名特盛,文風蔚起,改稱士林,取士子如林之意。
3松山 平埔族錫口社的故居,日本人改為松山。
4大安 由於(大灣庄),(灣)和(安)的諧音而得名
5北投 平埔族的語言,北投就是指女巫。
6內湖 位於台北盆地 內側的盆地。
7南港 因地處基隆河之南,有港可以泊舟故名。
8文山 民國79年把景美區和木柵區合併為文山區。
而景美區地名之由來乃因古人用木頭或竹子製作的大水槽稱作(筧)或(木見),
在水槽尾端部份叫(木見尾)、(筧尾),後來叫成(景尾),
再改為景美。至於木柵區地名之由來,乃因漢人與原住民抗爭時代,
漢人在景美溪邊興建木製的大型柵欄,防止敵人入侵。
9信義 民國79年把松山區鐵路以南、及大安區和平東路以北獨立分出而來
10中正 民國79年將古亭區和城中區合併為中正區。
而古亭區地名之由來乃因由(古亭苯)這種裝稻穀的建物得名。
或擊鼓示警的(鼓亭)而來。至於城中區地名之由來,
是因為位於古台北城的城池中央。
11中山 台灣光復後為紀念孫中山先生。
12大同 由(大)隆(同)而來。
高雄市區地名由來
1高雄市 此地原為西拉雅平埔族打狗社居住地,
日據時期日本人把河洛語(打狗)改成與日語發音相近的─高雄(Taka),
因此改稱為高雄沿用至今。
2左營區 明鄭時實施屯田政策,本區以『左營』之部隊進行開墾,故稱之
3鼓山區 三百多年前這裡是西拉雅平埔族打狗牙社活動區域,
漢人稱之為『打鼓社』,且此地有一小山丘(萬壽山),
其狀兀然凸起有如『鼓』狀故稱鼓山,。
4三民區 台灣光復後取『三民』主義的三民作為區名。
5鹽埕區 明鄭時期和清代有漢人開發為曬鹽區,
河洛語廣場叫做(埕),如今為行政中心,
依然保留開拓之初『鹽埕』的原始地名。
6前金區 昔日可能是明鄭時代實施屯田制度時,為『前金』營的拓墾區,故而稱之。
7新興區 為『新興』的商業精華區,故稱之為新興區
8苓雅區 三百多年前明鄭萬曆年間漢人入墾,
在本區的松樹根上發現有球塊狀『茯苓仔』,
漢人搭寮採集,故稱『苓雅寮』,台灣光復後改為『苓雅』區。
9前鎮區 明鄭時期實行屯田政策,本區屬於『前鎮』軍營開墾區,故稱前鎮區。
10旗津區 本區為長條形海岸外的隆起沙洲,有如一支『旗』子橫在港外,『津』
就是過渡陸地或港口必經的地方,故稱『旗津』,北端形成高雄港 ,南端形成小港。
11小港區 清末由於泥沙淤積,使當時的『鳳山港』衰落成為小港叫作『港仔
土乾』,日據時期把『港仔土乾』改稱『小港』
12楠梓區 昔日此地盛產『楠木』和『梓木』,又是木匠集中區,『梓人』就是
『木匠』的意思,故稱『楠梓』。
基隆市區地名由來
1基隆市 平埔『凱達格蘭』族老家,漢人聽成河洛語的『雞犬加籠』,
後簡稱『雞籠』,清代把『雞籠』改稱『基隆』表示『基地昌隆』
光復後為紀念故總統蔣中正才改名。
3中山區 基隆港 區有『白米甕』老地名傳說,
光復後為紀念 國父孫中山先生才改名
4安樂區 取自區內的『安』和里及『樂』一里的里名
5信義區 原叫『田寮港』,光復後取自『八德』中第五、
六德『信』、『義』作為行政區名。
6仁愛區 原名『石牌街』,光復後改為仁愛區
7 七堵區 先民拓墾時期,防止當地先住民各族入侵的土牆,
七堵就是第『七』座『堵』牆
8暖暖區 平埔族暖暖社的故鄉
新竹市各區地名由來
1東區 新竹市在民國71年升格為省轄市後,於民國79年行政區才畫分為東區、
北區、香山區等三區。本區(東區)位於新竹市的東南部。
2北區 本區(北區)位於新竹市的北部。
3香山區 本區原為新竹縣的香山鄉,在民國71年新竹市升格為省轄市時,
併入新竹市。而香山地名之由來,傳說有二,據香山鄉公所調查:
鄭成功治台時代,此地為竹塹社番所居,當時尚未有固定名稱,
等到漢人大量遷居此地之後,眼見大坪頂 一帶,漫山遍野有一種無名花草盛開,
氣味芬香迷人,故稱之為「香山」。另一種說法來自於鹿仔坑秀才林秀春派之傳說:
香山地方往昔為竹塹社番的所在地,故初來於此的漢人均稱此地為「番山」,
等到後來漢人越來越多,而番人越來越少時,覺得此地名不雅,
經眾人商議之後,改「番山」為「香山」,蓋因「番」與「香」之字音相近,
而「香」乃「番」減去三筆之字也。
台中市區地名由來
1中區 清代台灣(鹽務總管)所在地,舊稱(鹽館)
2東區 台灣府城(南門)遺址,今位居大台中市(東)側故稱東區
3西區] 有大地主在此設立繳田租的公共事務館,舊稱(公館)
4南區 有平埔族老婦人不願搬走,仍居住在此地,漢人稱之為(番婆)庄
5北區 早期漢人(邱厝)(賴厝)形成姓氏聚落,由於賴姓居多,故稱(賴厝廓)。
6西屯區 昔日平埔族祭祖所在地,有一湖潭叫(馬龍潭)
7南屯區 拓荒時期打造墾耕用具牛(犁)鋤(頭)的(店)舖區,
故稱(犁頭店),日據時期改稱南屯。
8北屯區 原叫(三十張犁),因為台灣的漢人計算田地,
以每一張犁為計算標準
,一個人在播種期間最多約可犁耕五甲地,因本區當年開墾了一百五十甲田地,
一張犁為五甲地,因本區當年開墾了一百五十甲田地,一張犁為五甲地,
所以舊稱(三十張犁),日據時期改稱(北屯)
台南市各區地名由來
1中區 本區位於本市之中央,故命名為中區。
2東區 本區位於本市的東南方,在日治時期,本區純位於本市的東部,
故命名為東區,後來於民國35年將安順庄(今安南區)併入本市後,
使本區位置趨於東南,但仍命名為東區。
3西區 本區因位於本市的西邊,故命名為西區。
4南區 本區因位於本市的南端,故命名為南區。
5北區 本區位於台南府城的北邊,古廟甚多,極具歷史風味。
6安平區 「安平」一名之由來有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指鄭成功在登陸此地打敗荷蘭人之後,
懷念其泉州府晉江縣安平鎮的故居,乃將此地的原名
「一鯤身」改名為「安平」(花松村,1996)。
另一種說法是指本地往昔為台灣南方的第一良港,
船舶出入甚為平穩安定,故稱「安平」(安倍明義,1996)。
7安南區 本區原屬於台南縣之安順鄉,民國35年奉令劃歸台南市管轄,
為紀念從台南縣安順鄉劃分歸入台南市,
乃取安順鄉之「安」字及台南市之「南」字,合併命名本區為「安南區」。
.
感謝編輯的朋友 非常用心的.把台灣的各鄉鎮地名由來 .寫得如此清楚明瞭 .感恩喔^^
.
全台灣各鄉鎮地名由來1
.
http://blog.xuite.net/rs19097856/wretch12/120629967#289852514
.
各鄉鎮地名.北部篇
.
http://p.udn.com.tw/upf/newmedia/2015_vist/08/20150807_taiwan99_00/index.html
.
各鄉鎮地名 中部篇
.
http://p.udn.com.tw/upf/newmedia/2015_data/20150821_taiwan_00/
.
各鄉鎮地名.南部篇
.
http://p.udn.com.tw/upf/newmedia/2015_data/20150910_taiwans_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