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大發現【岡本裕】日本腦外科醫生

 

 

 

史上最完整,歷時40餘年,

 

震撼全球66億人的健康大發現!

 

以下是你所不知道的真相...

 

 

 

★罹患肝癌的孩子,大都來自吃得最好的家庭 。

 

★攝取最多牛乳和乳製品的國家,

 

骨折率最高,骨骼也最差。

 

★造成第一型糖尿病的最大禍首,

 

可能就是牛奶蛋白質。

 

 

★研究統計,飲食中飽和脂肪含量較高

 

的初期多發性硬化症病患,有80%會死亡。

 

★只要改變飲食習慣,不吃動物性蛋白質,

 

腎結石復發的病患就能不藥而愈。

 

★以肉食為主的美國男性,

 

死於心臟病的比例是以植物為主食的中國男性的17 倍!

 

 

★醫師決定如何進行治療的考量要點,

 

通常是基於金錢,而不是健康。

 

 

★有的醫生讓病人吃了許多苦,

 

花了很多冤枉錢,甚至快要死掉

 

,但其實只要吃燕麥片就可以好了!

 

 

★醫師會動手術和開藥,卻不懂營養,

 

因為他們根本沒受過營養學的訓練。

 

★沒有任何手術或藥丸可以有效預防或治療任何慢性疾病。

 

 

90%的病自己會好

 

 

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

 

膽固醇過高、肥胖、痛風、便祕、

 

胃潰瘍、頭痛、腰痛、過敏、失眠、 

 

自律神經失調......

 

 

這些佔門診百分之九十的病,實際上不必吃藥就會好,

 

你能想像嗎?岡本裕是日本腦外科醫生, 

 

同時專長惡性腫瘤的臨床治療與研究。

 

他最出名的就是「盡可能不開藥」,

 

但他治療與給過建議的 

 

慢性病及癌症病患,復發率卻很低,這是怎麼辦到的?

 

 

本書在日本九個月就暢銷三十萬冊,

 

是作者岡本裕醫師二十多年診療觀察的經驗結晶。他指出:

 

當個「聰明」患者,比當個醫生眼中的「好」患者,

 

你得到痊癒的機率更高。

 

關於看病吃藥,他指出:

 

 

◎ 「好患者」就是會定期回診的病人,因為會替醫院帶來穩定收入。

 

 

◎ 不是不吃藥,而是吃藥要有期限;如果一直吃不好,就要檢討原因。

 

◎ 血壓高未必需要吃藥,壓力大、作息亂才是腦溢血主因。 

 

◎ 血糖標準降低,於是糖尿病患者暴增幾百萬人,但並非都需要吃藥。

 

◎ 膽固醇愈低愈好?其實膽固醇在220~280mg/dl的人,最長壽。 

 

◎ 新陳代謝症候群,根本不必看醫生。 

 

◎ 連醫生都未必知道,腸子是人體最重要的免疫器官。

 

◎ 制酸劑並不能治療胃潰瘍,原因何在?

 

◎ 常吃頭痛藥會刺激交感神經,可能引發其他疾病。

 

◎ 腰痛別穿緊身搭,更別馬上貼痠痛貼布。

 

◎ 過敏、溼疹,不用擦藥膏,多攝取發酵食品就可以治好。

 

◎ 抗憂鬱藥物,可能讓人更不開朗。

 

◎ 晚餐不要太晚吃,就能改善失眠。

 

◎ 別讓養生成為壓力,再養生的食物,

 

吃起來好吃才是最基本的。

 

◎ 量量體重,就能看出營養是否失衡。

 

◎ 坐姿不前傾,就能改善很多疼痛症狀。

 

◎ 按摩手指,就能維持自律神經的平衡。

 

◎ 按摩小腿部,可以改善全身血液循環。

 

◎ 按壓百會穴,可改善頭痛、高血壓、神經衰弱,暈車、痔瘡。

 

◎ 洗澡冷熱水交替,能遠離感冒。

 

◎ 把看電視改成每天散步一小時或六千步,半年體重九十變六十。

 

◎ 睡覺不只是休息, 睡足七小時才能徹底修復人體自癒力。

 

◎ 不可以用病患的身分去看病,而要以顧客或朋友的對等身分。

 

◎ 聰明病患會設法讓醫生講出「因為你是私下問,

 

我才會老實說」的醫療建議。

 

 

這幾種提高自癒力的生活習慣,有多達2400名癌症與慢性病患在使用,

 

就算不全部執行, 

 

只做到六、七成結果一樣很顯著。

 

 

他的臨床數據顯示:病患在淋巴球數的增加、

 

生活品質的提高,以及存活率的提升,都得到顯著的改善。 

 

 

作者:【岡本裕】日本腦外科醫生

 

 

 

 

 

 

牛奶致癌及糖尿病!! 科學家終於找到的確實證據~太重要了 

 

 

 

 

牛奶、優酪乳的真相~

 

~科學家終於找到牛奶致癌及糖尿病

 

的確實證據~太重要了(轉寄告知)

 

 

千萬不要把牛奶、優酪乳當好東西了!

 

最近在網上看到一段並不新鮮的新聞:

 

科學家終於找到牛奶致癌的確實證據。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最近的研究發現雌性激素、

 

雄性激素和胰島素的生長因數就是牛奶內的主要致癌物質。

 

加拿大的腫瘤專家建議:

 

除了那些發展中國家的兒童和營養不良的成人,

 

一般人並不需要喝太多牛奶。

 

我把該新聞轉發給一些朋友看。

 

我想測試一下人們對牛奶的認識,

 

遂問:“你知道奶牛為什麼會一直產奶?”

 

她的回答很典型:“不常產奶能叫奶牛嗎?”

 

我問:“請問你是否常產奶呢?”

 

“怎麼可能?”

 

我笑了,說:“人是只有懷了小孩才會產奶的。

 

但牛跟人一樣都是哺乳動物。

 

哺乳的意思就是為了哺育下一代才有乳汁。

 

所以奶牛一直產奶只有一個原因……”

 

“不停地懷孕生小牛?”

 

她吐吐舌頭,說:“怎麼可能呢?”

 

我說:“確實是這樣的。

 

但並不是所有奶牛在任何時候都能懷上孕。

 

現代農場的解決方法是給奶牛打高劑量的荷爾蒙,

 

讓其不自然泌乳――那段新聞所說的 

 

“各種激素” 就是這樣來的 !

 

現代奶牛從兩歲開始就有九個月的時間用於懷孕。

 

小牛出生後就會被關進小木箱並餵以毫無營養的飼料,

 

不能動彈,以保證人們餐桌上小牛肉的精瘦嫩滑。

 

而牛媽媽就被千方百計擠出一頭

 

小牛所需的十倍以上的奶量。

 

所以超過三分之一的奶牛都患有乳腺炎。

 

我常想起BBC製作的一個畜牧業的專輯:

 

奶牛在鏡頭前走過,一步三跛,

 

好像所有關節插了一根針。我想,

 

人們即使是心如鐵石,

 

認為那些動物如何受苦跟自己毫無關係,

 

但希望自己能從這些病態的牛隻體內吸收

 

到什麼營養和健康,那已非緣木求魚,

 

而是飲鳩止渴了。當然,在商業廣告中,

 

你會被告知飲鳩的各種好處。

 

許多人認為牛奶能補鈣,但眾多實驗和資料顯示,

 

牛奶內含有鈣,但人體是很難吸收的。喝牛奶,

 

往往還會讓體內的鈣質流失得更快。

 

其實許多蔬菜的鈣含量比牛奶高得多,

 

如黃花菜、蘿蔔纓、莧菜、雪裡紅、

 

薺菜、香菜(芫荽)。不必等春暖花開,

 

就從現在開始,讓我們更關心蔬菜和糧食吧!

 

牛奶的謊言在中國還要維持多久 ???

 

資訊技術已非常發達的今天,

 

中國人得悉事實的真相是並不困難的,

 

但真相一旦傷及勢力強大的利益集團,

 

問題則絕非簡單。

 

T.柯林.坎貝爾博士:美國康奈爾大學終身教授、

 

被譽為“世界營養學界愛因斯坦。

 

牛奶致乳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

大腸癌等系列癌症

 

近三十年來,營養學有突破性進展,

 

關於牛奶的研究已累積大量文獻,

 

下面我信手拈幾則關於牛奶致癌的研究報告。

 

2004年,瑞典卡洛林斯卡研究完成了

 

一項牛奶與癌症的研究,研究證明,

 

大量飲用牛奶導致婦女患卵巢癌。

 

他們對61084名年齡在38歲至76歲

 

的婦女跟蹤13年調查,

 

確診愛喝牛奶的266名婦女患卵巢癌,

 

125名尚未確診。每天飲用4次以上乳製品的婦女,

 

卵巢癌的發病率比每天喝2次的婦女高出一倍。

 

哈佛大學醫學院、牛津大學和臺灣醫科大學

 

的科學家聯合研究發現,

 

牛奶中的激素物質IGF-I加速和加強了

 

氯化鉀離子在細胞壁之間的交換,

 

導致人類卵巢癌細胞的繁殖和

 

宮頸癌細胞的加速生長。

 

2004年10月《新英格蘭醫學雜誌》

 

發表一篇牛奶致女性乳腺癌的研究報告。

 

丹麥的研究人員對117000名婦女調查發現,

 

牛奶對乳腺癌的促發有很大影響。

 

研究人員認為,近50年來全世界

 

乳腺癌發病率的大幅提高與人們

 

飲食結構中牛奶及乳製品消費增加密切相關。

 

研究人員認為,大量飲用牛奶會增加

 

人體中類胰島素一號增長因數(IGF-I)的水準,

 

已經有多項研究表明,幾乎每一種癌症

 

都與IGF-I有關聯,IGF-I是一種促使

 

癌細胞生長和繁殖的關鍵性因素。

 

美國費城的研究人員通過近10年的流行病

 

學調查證實,乳製品會增加男性患前列腺癌的危險。

 

美國波士頓一研究小組對20885例美 國男性

 

醫師進行了長達11年的隨訪調查,

 

食用乳製品的男性,有1012例男性患前列腺癌。

 

統計分析發現,每天從乳製品攝入

 

600毫克鈣的男性血漿中維生素D3濃度顯著降低,

 

發生前列腺癌的危險大幅上升。

 

 

 

 

 

 

救命飲食》吃越多牛奶.越容易骨質疏鬆

 

有關健康,目前最熱門的書籍。

 

主旨: 《救命飲食》

 

 

作者被譽為營養學愛因斯坦  榮總醫院院長林芳郁強力推薦 

 

本書是作者經過數十年研究,終於發現「肉、奶、蛋」

 

此動物性飲食與疾病的關聯,以下是原文部分重點節錄……

 

好書筆記

 

 

1.最容易罹患慢性病是吃最多動物性食物的人,

 

就算只攝取少量動物性食物,也有負面效果。

 

2.酪蛋白(在牛奶蛋白質中占87%),

 

可促進任何階段的癌細胞生長;

 

而來自小麥和大豆等植物蛋白質,

 

就算攝取高單位 也不會致癌。 

 

3.酪蛋白甚至所有的動物性蛋白,

 

可能是食物裡致癌可能性最高的物質,

 

只要調整飲食中酪蛋白的份量,就可以啟動或阻斷癌症生長。 

 

4.每日攝取15%至16%的動物蛋白,

 

就可能啟動癌症;降低動物蛋白質的攝取可大幅減少腫瘤啟動。 

 

5.即便有明顯罹癌基因體質,

 

只要改變動物性蛋白質攝取量,就能決定壞基因的開啟或關閉。 

 

6.動物性食品會促進腫瘤發生,

 

植物性食品則可減少腫瘤發生。 

 

7.飲食富含動物性食品,會讓生育年齡延長九到十年,

 

而生育年齡增長會提高乳癌風險。 

 

8.人體發育和蛋白質有關,而植物性蛋白質和動物性一樣有效;

 

植物性蛋白質雖然合成新蛋白質的速度較慢,但比較穩定。 

 

9.沒有任何手術或化學藥物能和飲食(低脂植物性飲食)一樣,

 

對心臟病的成效這麼令人印象深刻。 

 

10.無論科學研究人員、醫師或制定政策的官員怎麼說,

 

外行人一定要知道,全食物蔬食絕對是最健康的飲食。 

 

11.高纖的全食物蔬食能避免糖尿病,

 

而高脂高蛋白的動物性飲食,則會促成糖尿病。 

 

12.飲食最西化的地區(攝取高動物性蛋白質、

 

高動物性脂肪),居民膽固醇濃度最高。 

 

13.乳癌風險高的女性除了看著辦、終生服藥、

 

乳房切除外,還有一種選擇:不吃動物性食品、

 

少精緻碳水化合物、輔以定期監測。 

 

14.雌激素和提高乳癌風險有關,

 

而低脂全植物飲食可降低雌激素。 

 

15.我們會接觸環境中有毒化學物,

 

90%至95%是因為吃了動物性產品。 

 

16.動物性蛋白質、肉、乳製品、

 

蛋等主要促成因素,與高比例的攝護腺癌相關。 

 

17.專業協會、醫生和政府所推崇的「正常」飲食,

 

卻會造成癱瘓、癌症、心臟病、肥胖、

 

自體免疫疾病和糖尿病的比例極高。 

 

18.牛奶喝越多,骨折率越高;

 

植物蛋白的攝取量越高於動物蛋白,越不會出現骨折。 

 

19.現在的父母或孩童都不曉得牛乳和第一型糖尿病、

 

攝護腺癌、骨質疏鬆症、多發性硬化症、

 

或其他自體免疫疾病有關。 

 

20.縱然證據顯示乳製品增加骨質疏鬆的危險,

 

但因攸關大筆金錢,業者或專家仍鼓勵人多喝牛奶。 

 

21.黃斑病變和白內障這兩種眼疾,

 

都是因為未攝取足夠深綠色蔬菜。 

 

22.攝取過多脂肪和膽固醇,易增加各種失智症的罹患機率,

 

尤其是阿茲海默症。 

 

23.植物性食品沒有膽固醇,人體需要膽固醇時,

 

身體會自行製造,不需從食物中攝取。 

 

24.肉類真正的危險是造成營養失衡,

 

就算改吃有機牛肉也不安全,因為營養成分相似。 

 

25.自體免疫疾病可藉由飲食,減緩速度或減輕病情。 

 

26.任何手術或藥丸,都不能有效預防或治療任何慢性疾病。 

 

27.在疾病早期階段(診斷前)能預防疾病的營養物質,

 

在疾病後期階段(診斷後)同樣能終止或扭轉病情。 

 

28.藉由攝取全植物性的飲食,我們使用的水、

 

土地和資源不會變少,製造的汙染減少,

 

也讓農場動物承受較少痛苦;食物的選擇不僅影響身心健康,

 

並影響全球環境。 

 

29.最營養健康的飲食:攝取全食物蔬食,

 

將精緻食物、鹽分、脂肪降到最低,

 

盡量避免動物性食品,最理想的建議攝取量是零。 

 

30.一般人以為減少脂肪攝取量就一定健康,

 

其實是大錯特錯,因為你可能吃下更多動物性蛋白質。 

 

31.要防止人民痛苦,政府最好提倡全食物蔬食,

 

但政府卻說動物性食品、乳製品、肉類、

 

精緻糖和脂肪對人類有益。 

 

32.其實人體只需要5%至6%的膳食蛋白質,

 

代替體內定期流失的蛋白質(像胺基酸)。 

 

33.飲食含有越多動物蛋白,會使血膽固醇含量增加,

 

也提高動脈硬化症、癌症、

 

阿茲海默症和腎結石等等的罹患機率。 

 

34.整個體制都落入企業界的掌控中,

 

政府和學術界各司其職,但大多是在做業者希望他們做的事。 

 

35.你不該認定醫師就比你的鄰居和同事,

 

更了解食物與健康的關聯,

 

因為沒受營養訓練的醫生可能讓有骨質疏鬆症的患者喝過多牛奶。 

 

36.令人心驚的是,大多數醫生沒受過營養學訓練,

 

也不知道營養和健康的相關性。 

 

37.大部分的癌症機構都不願討論關於飲食的建議,

 

甚至嗤之以鼻,因為這嚴重挑戰了以藥物和手術為本的傳統醫學。 

 

38.醫師決定如何進行醫治的考量要點,通常是基於金錢。 

 

39.醫師習慣接受藥物業界的好處,

 

而業界就利用「殷勤」的服務,

 

影響醫師此後所受的醫學教育;

 

導致負責人民健康的醫療體系正在損害我們的健  康。 

 

40.營養專家竟當眾讚美麥當勞漢堡的營養價值,

 

難怪消費者對健康資訊感到一頭霧水。 

 

41.「研究過程中,我一再看到蔬食的好處與效果,

 

遠勝過醫療上所使用的藥物或手術…

 

若科學或醫學界的人還對此不聞不問,

 

那麼這些人不光是固執,更是不負責任」。 

 

42.「堆積如山的證據部分來自我自己,

 

部分來自其他科學家,再加上中國營養研究的結果,

 

說服了我改變飲食與生活型態,十五年前我就不再吃肉,

 

六到八年來也幾乎不碰動物性食品,

 

包括乳製品…我的家人也採取了新的飲食法」

 

●罹患肝癌的孩子,大都來自吃得最好的家庭。

 

●攝取最多牛乳和乳製品的國家,骨折率最高,骨骼也最差。

 

●造成第一型糖尿病的最大禍首,可能就是牛奶蛋白質。

 

●研究統計,飲食中飽和脂肪含量較高

 

的初期多發性硬化症病患,有80%會死亡。

 

●只要改變飲食習慣,不吃動物性蛋白質,

 

腎結石復發的病患就能不藥而癒。

 

●以肉食為主的美國男性,

 

死於心臟病的比例是以植物為主食的中國男性的十七倍!

 

●醫師決定如何進行治療的考量要點,

 

通常是基於金錢,而不是健康。

 

●有的醫生讓病人吃了許多苦、

 

花了很多冤枉錢,甚至快要死掉,

 

但其實只要吃燕麥片就可以好了!

 

●醫師會動手術和開藥,卻不懂營養,

 

因為他們根本沒受過營養學的訓練。

 

●沒有任何手術或藥丸可以有效預防或治療任何慢性疾病。

 

作者介紹T.柯林.坎貝爾(T. Colin Campbell)

 

被譽為營養學愛因斯坦的柯林.坎 貝爾 博士,

 

出身傳統酪農家庭,他也曾深信牛奶是自然界中最完美的食物,

 

鼓勵人多攝取牛奶、蛋和肉,以為這是「優質」動物性蛋白質。

  

他是全球最受敬重的營養學權威,

 

四十多年來一直位居營養研究最前線,

 

撰寫超過三百篇研究論文,做過無數生物醫學研究,

 

包括為期二十七年、由最具聲望的基金會贊助的實驗室計劃,

 

還有「中國營養研究」,集結康乃爾大學、

 

牛津大學和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二十年結晶,

 

是生化研究史上,涵蓋範圍最廣泛的一次關於人類飲食、

 

生活型態和疾病的調查,加上逾七百五十項的參考書目所完成的

 

《救命飲食》,是健康和營養領域中,最全面而完整的研究著

 

作。 

 

朋友母已經七十多歲了,平常非常注重身體的保養,

 

每天清晨除了運動二小時外,飲食方面更力求均衡,

 

尤其牛奶必定「不少於三大杯」,以攝取豐富的鈣質,

 

她心想,這樣縝密的飲食習慣,骨質疏鬆症絕對與我無緣。

 

可是,她到馬來西亞旅遊,第二天一個不小心踩空,

 

左小腿斷得碎碎的, 返國住了二個月的院,醫生證實:

 

骨質非常脆弱,有「嚴重」疏鬆症。

 

像這樣的例子,社會上比比皆是。

 

 

大家的觀念總以為每天只要我多喝牛奶,吃小魚干、

 

燉排骨湯等含豐富鈣質食物,就不會發生骨質疏鬆症,

 

其實是一知半解。

 

「乳品委員會」給國人的建議量是每日攝取含鈣量一千毫克最適合,

 

但奇怪的是,住在非洲仍過著幾近原始生活的班圖婦女,

 

每日只攝取三百五十毫克鈣質,竟不曾有骨質疏鬆症發生。

 

 

反觀世界上每日攝取含鈣量最高的愛斯基摩土著,

 

每天都吃魚,含鈣量達二千毫克,是正常值的二倍,

 

卻是世界上疏鬆症最嚴重的地方。

 

而美國、英國乳品消耗量最多的國家,疏鬆症也最普遍,

 

道理到底在那裡?

 

原來疏鬆症的發生不在於你攝取的鈣夠不夠,

 

鈣質量的多少並不會影響你得疏鬆症,

 

關鍵在你能不能「保持」鈣質不被流失。

 

 那麼鈣質為什麼會流失呢?

 

因為國人嗜吃「肉、奶、蛋」等蛋白質含量豐富的食物,

 

身體內蛋白質太多會造成「酸性」體質,

 

人體一旦酸質化,身體為了維持平衡,

 

自然而然它會自「骨骼」中提取鈣質來中和酸性,

 

成為微鹼狀態,試想,一個人經年累月被抽鈣質來中和,

 

骨骼中的鈣質每天流失,怎麼不造成疏鬆症呢?

 

因此,元凶是「蛋白質過量」,流失了鈣質,

 

而非鈣質吃得不夠。

 

那麼檢驗一下,我們每日飲食蛋白質真的過量嗎?

 

根據國科會的建議,人體正常的蛋白質量,

 

以體重六十公斤的女人為例,每天只需四十五公克就夠了

 

(男人約需五十公克),以純素食的人而言,

 

輕易就可得到五十七公克,何況肉食主義者,

 

隨便一塊肉、一個蛋就過量了。

 

牛奶的含鈣量固然很高,可是蛋白質更高,

 

所以牛奶喝越多的人鈣質流失更多,

 

加上「肉、蛋」是高蛋白質食物,

 

骨質疏鬆症不發生才怪,所以不要怪鈣質攝取夠不夠,

 

正常飲食鈣質一定夠,鈣質多或少不會造成疏鬆症 ,

 

蛋白質過量才是元凶。

 

願大家有正確的認識,骨質疏鬆症就永遠不會找上您!

 

 

揭開骨質疏鬆症發生的秘密

 

 

大家的觀念總以為每天只要多喝牛奶,吃小魚乾、

 

燉排骨湯等含豐富鈣質食物,就不會發生骨質疏鬆症,

 

其實是一知半解。

 

「乳品委員會」給國人的建議量是每日攝取含鈣量1,000毫克最適合,

 

但奇怪的是,住在非洲仍過著幾近原始生活的班圖婦女,

 

每日雖只攝取350毫克鈣質,竟不曾有骨質疏鬆症發生。

 

反觀世界上每日攝取含鈣量最高的愛斯基摩土著,

 

每天都吃魚,含鈣量達2,000毫克,是正常值的二倍,

 

卻是世界上疏鬆症最嚴重的地方。

 

而美國、英國乳品消耗量最多的國家,疏鬆症也最普遍,

 

道理到底在那裡?原來疏鬆症的發生不在於你攝取的鈣夠不夠,

 

鈣質量的多少並不會影響你得疏鬆症,

 

關鍵在你能不能「保持」鈣質不被流失。

 

 

那麼鈣質為什麼會流失呢?

 

因為國人嗜吃「肉、奶、蛋」等動物性蛋白質含量豐富的食物,

 

身體內動物性蛋白質太多會造成「酸性」體質,人體一旦酸質化,

 

身體為了維持平衡,自然而然地會自「骨骼」

 

中提取鈣質來中和酸性,成為微鹼狀態;試想,

 

一個人經年累月被抽鈣質來中和,骨骼中的鈣質每天流失,

 

怎麼會不造成骨質疏鬆症呢?

 

因此,元凶是「動物性蛋白質過量」,流失了鈣質,

 

而非鈣質吃得不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潔 的頭像
    小潔

    小潔的天地 清海無上師 純素 痞客邦

    小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